抽查组发现,有些产能置换项目建设的冶炼设备如高炉或转炉的炉容“有整有零”。正常高炉的容积有3500立方米、2500立方米的,但发现有的置换项目炉容报的是3298立方米、2234立方米。工信部原材料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后不能再出现这种“有整有零”的畸形炉容的高炉和转炉炉型。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朱晓波
5月22日~6月15日,化解过剩产能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了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抽查工作。
“从效果来看,这次抽查非常有必要。抽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倾向性明显。我们抽查的3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增产能的迹象。对于这一现象,国家态度明确、坚决,露头就打。”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司有关负责人接受了《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的专访,并就抽查中的有关问题做了介绍。
多手段严控新增产能
该负责人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此次抽查重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另一个是严控新增产能。在当前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下,严控新增产能是重中之重。
“考虑到市场因素,我们既要去产能,又要控制好去产能的节奏,要把严控新增产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在西北某地,有企业以铸造和生产铁合金的名义新增冶炼能力、生产钢坯的倾向。5月底,部际联席会议通报了西北地区一家铁合金企业擅自新增钢铁产能的违规行为。根据通报,该项目拟在利用高炉生产富锰渣及副产品高磷生铁水之后,继续利用富锰渣提纯炉(即转炉)和连铸机对高磷生铁水进行深加工,在进一步提取富锰渣的同时生产钢坯。这类打着铁合金名义新上项目生产钢坯,并没有履行粗钢产能置换手续,同时具有非常强的隐蔽性,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因为涉及的领域已经超出钢铁行业,这给下一步监管也带来问题。”该负责人强调。
据了解,抽查组在开始专项抽查之前,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发布了举报途径包括举报电话、邮箱等。这些举报线索在抽查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除群众举报外,这次抽查也引入了多种先进手段进行排查,比如,强化遥感卫星监测、红外监测技术和用电异常监测排查等。这些措施对违法违规生产企业有较大的震慑作用。该负责人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利用卫星坐标拍照比对,厂区的厂房面貌变化都可以监测,使得抽查组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抽查。下一步会研究进一步提高卫星甄别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辅助。
该负责人认为,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严控新增产能的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在高利润的诱导下,如何让企业不敢铤而走险?一方面,要依法加大处罚力度,抓住负面典型,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手段,如群众有奖举报,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的甄别能力,联合地方电力部门建立常态化的电量异常监测机制,对重点企业及重点设备实行全覆盖、清单化的监督监测等,不断完善各类监测检查手段。
该负责人说,让抽查组感受颇深的是,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思想认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地方政府对抽查组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及时处理各类违规问题,这说明压力传导起到了作用。
除了传导压力,该负责人还指出,这次抽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解疑释惑。因为出一个政策,情况千差万别,地方有关部门又有不同程度的认识甚至是分歧,贯彻落实的时候就会有差别。“差别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包庇袒护的,要严肃指出来处理;另外一种是确实对界限模糊不清的,要及时沟通解惑,帮助地方解决问题。”该负责人说。
产能置换“猫腻”多
今年初,工信部就发布了新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下简称《置换办法》),明确了钢铁产能置换原则、置换方式及置换程序。在严控新增产能的背景下,产能置换也成为众多钢铁企业进行产能流转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该负责人表示,在此次抽查中发现,大部分的产能置换项目都能按照《置换办法》的程序来进行,但抽查组也发现了以下几类现象。
第一种是“以停代关”。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产能置换以及化解过剩产能方面。
按照《置换办法》要求,建设项目投产前,产能出让方须拆除用于置换的退出设备,使其不具备恢复生产的条件。《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6号文)也明确指出,钢铁产能退出须拆除相应冶炼设备。该负责人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在抽查中发现有些地方并未按时拆除相关设备,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法院查封,有的是地方政府安装了摄像头监控设备后干脆一封了之,有的是拆除有难度。对于这一问题,该负责人强调,6号文有明确规定,要拆除的必须拆除,确实拆除有难度的,要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设备。“后面还要限时拆除,不是说封存了就完了。”他说。
第二种是“畸形”炉容。抽查组发现,有些产能置换项目建设的冶炼设备如高炉或转炉的炉容“有整有零”。“比方说,正常高炉的容积有3500立方米、2500立方米的,但是我们发现有的置换项目炉容报的是3298立方米、2234立方米这种。”该负责人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这是因为按照产能置换比例1:1.25的要求,有些项目置换后的比例达不到1:1.25,但当事企业又想尽可能大地利用置换产能,于是出现这种“畸形”炉容。但这种畸形炉容给监管带来很大问题。该负责人也表明态度:“以后不能再出现这种‘有整有零’的畸形炉容的高炉和转炉炉型。”
第三种是“一炉多分”。抽查组在抽查过程中还发现,有些项目产能置换存在玩数字游戏、打政策“擦边球”的现象。该负责人举例,某家企业的高炉炼铁产能置换出让过程中,一个1080立方米高炉的产能被置换给了10家企业。更匪夷所思的是,10家企业中受让的最低产能规模仅为1万吨。“受让的这10份产能,哪怕这1万吨受让产能投产了,出让产能的整座高炉也必须完全停产。”该负责人说。很显然,这种一炉多分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此外,有的产能置换项目,受让方尚未投产,而出让方在生产过程中对环保、安全等重视不够,极易出现环保、安全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规范,防止更多的企业打“擦边球”。
产能跨省转移需要“一盘棋”统筹考虑
7月3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行动计划》14次提到钢铁,并明确到2020年,河北省的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范围内。
河北是中国最大的产钢省份,又地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一直以来,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备受关注。该负责人认为,河北省的环保问题核心在总量。他告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今年3月13日~15日和3月24日~25日这两个时期,京津冀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生态环境部对北京、天津、廊坊和唐山的污染物监测数据比对后发现,唐山的CO和SO2浓度都在其他3个城市的10倍以上,时段主要集中在晚上8点到次日8点,最高时段集中在零点到凌晨2点。生态环境部分析认为,在东南风和东风的作用下,这些污染物被吹到京津地区,相关污染物合成了PM2.5,形成重雾霾天气。
该负责人认为,这种情况要么是部分停产的企业半夜又偷开设备,要么就是半夜关掉了环保设备,类似这种情况防不胜防,解决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是降低排放总量。他建议,把钢铁排放总量特别是铁前系统的总量降下来,一个办法是把高炉-转炉流程换成短流程,另一个办法就是大力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在降低河北钢铁产能总量这一块,通过现有产能置换政策向适合承接的地区转移是一条合适的路子。但部分企业仍反映称找不到门路——“想出出不去,想引引不来”。
针对这类现象,该负责人表示,跨地区产能置换转移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综合考虑产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实现产业和环境平衡发展。